时间: 2025-05-01 10:13: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13:33
“事与心违”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事情的发展与内心的愿望相违背。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结果与个人的期望或愿望相反,表达了失望、无奈或挫折的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事与心违”常用来描绘主人公的命运多舛,或者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表达个人经历中的不如意,或者对某件事情结果的失望。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个体或群体的行为与内心期望之间的冲突。
同义词:
反义词:
“事与心违”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内心与外在世界关系的深刻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表达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强调顺应天命和接受现实。因此,“事与心违”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文化态度,即在面对不如意时,学会调整心态和接受现实。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让人联想到努力却未能成功的场景。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接受不完美,调整自己的期望。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多次遇到“事与心违”的情况,比如考试失利、项目失败等。这些经历让我学会了更加坚韧和灵活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星辰指引着方向,
却常事与心违。
梦想在远方闪耀,
现实却如影随形。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沉的天空或失落的眼神。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低沉的音乐或悲伤的旋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reality doesn't match the expectation”或“things don't go as planned”,虽然不如“事与心违”那样简洁和富有诗意,但也传达了相似的意思。
“事与心违”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在面对现实与愿望冲突时的普遍情感。它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保持平衡和适应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貌先年老因忧国,事与心违始乞身。
相逢暗惹平生恨,西州路,~。
1.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
2. 【与】
3.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4.
【违】
(形声。从辵(chuò),韦声。本义:离开;背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违,离也。 、 《尔雅》-违,远也。 、 《诗·邶风·谷风》。传:“离也。”-中心有违。 、 《书·酒诰》-薄违农父。 、 《楚辞·离骚》-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组词】
违别、 违离、 违恋、 违阔、 违署、 违远、 违间、 违弃、 违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