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1:25: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1:25:15
“事与原违”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事情的结果与原来的愿望或计划相反。这个成语强调了计划或期望与实际结果之间的不一致或冲突。
在文学作品中,“事与原违”常用来描述主人公的计划或愿望最终未能实现,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和讽刺意味。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件事情结果的失望或意外。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管理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计划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偏差。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计划与结果的关系时各有侧重,但“事与原违”更强调结果的负面性和意外性。
“事与原违”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相对稳定。它反映了人们对计划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普遍认识和体验。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教导人们要有应对意外和失败的准备,强调了“天有不测风云”的观念。
这个词汇常常带有一种无奈和失望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努力却未能得到预期结果的情景。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多次遇到计划好的事情最终未能按预期发展,这时“事与原违”这个成语就很好地描述了我的心情和经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事与原违,花落人亡两不知。”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荒凉的田野上,望着远方的乌云,象征着计划与现实的冲突。听觉上,可以是一首悲伤的旋律,反映出失望和无奈的情绪。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he best-laid plans of mice and men often go awr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计划与结果不一致的主题。
“事与原违”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生中的意外和失望时非常有力。它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对人生经验的一种深刻反映。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经历。
1.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
2. 【与】
3.
【原】
(会意。小篆字形。象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从厂(hǎn),象山崖石穴形。从泉。本义:水源,源泉)。
“源”的古字。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引证】
《说文》。俗字作“源”。-原,水泉本也。 、 《孟子》-原泉混混。 、 《淮南子·原道》-原流、泉浡。 、 《汉书·食货志》-犹塞川原为潢洿也。 、 唐·韩愈《原毁》-有本有原。
【组词】
原泉、 原流
4.
【违】
(形声。从辵(chuò),韦声。本义:离开;背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违,离也。 、 《尔雅》-违,远也。 、 《诗·邶风·谷风》。传:“离也。”-中心有违。 、 《书·酒诰》-薄违农父。 、 《楚辞·离骚》-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组词】
违别、 违离、 违恋、 违阔、 违署、 违远、 违间、 违弃、 违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