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27: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27:27
“事不宜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事情不应该拖延”,强调应该立即采取行动,不要耽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敦促人们迅速行动,以免错过时机或导致不良后果。
“事不宜迟”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汉语,强调行动的紧迫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和范围都有所增加,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表达之一。
在**文化中,“事不宜迟”体现了对时间价值的重视和对行动效率的追求。这种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强调效率和速度的现代社会。
这个成语给人以紧迫感和责任感,让人联想到需要迅速行动的情境,如紧急救援、重要决策等。它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和决断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多次使用“事不宜迟”来提醒自己和他人迅速行动。例如,在处理工作中的紧急任务时,我会用这个成语来强调任务的紧迫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事不宜迟”融入到描述紧迫情境的诗句中,如:
夜幕降临,危机四伏,
事不宜迟,勇士出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紧急救援场景的画面,如消防员迅速扑灭火焰的情景。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节奏快速、紧张的音乐来增强“事不宜迟”的紧迫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ime is of the essence”或“There's no time to lose”,都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和行动的迅速性。
“事不宜迟”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强调了行动的紧迫性,还体现了对时间价值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和运用这个成语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事不宜迟,收拾了便令媒人速去。
好计!我和你便去,~。
1.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宜】
(会意。从门之下一之上。甲骨文字形。象屋里俎上有肉的形状。本义:合适;适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宜,所安也。 、 《尔雅》-宜,事也。 、 《苍颉篇》-宜得其所也。 、 《诗·小雅·裳裳者华》-君子宜之。 、 《诗·周南·桃夭》-宜其室家。 、 《吕氏春秋·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宜矣,是适宜的了,是应该的了。)
【组词】
宜子、 宜民、 宜时、 宜春
煮熟可吃的肉。
【引证】
《诗·郑风》-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4.
【迟】
(形声。本义:慢慢走)。
同本义。泛指慢。
【引证】
《说文》-迟,徐行也。 、 《广雅》-迟,缓也。 、 《诗·小雅·楚茨》-废彻不迟。 、 《诗·邶风·谷风》-行道迟迟。 、 《易·归妹》-迟归有待。 、 《荀子·宥坐》-陵迟故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组词】
迟徐、 迟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