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26: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26:07
“借交报仇”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实现复仇的目的。这个成语强调了利用外部资源或关系来达成个人目标的策略。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复杂的政治斗争或个人恩怨,展示人物如何巧妙地利用外部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复仇计划。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通过不直接的方式来报复他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策略和权谋。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上各有侧重,同义词强调利用外部力量,而反义词则强调直接和独立的行动。
“借交报仇”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复杂的权力斗争和人际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语境中,包括现代的政治、商业和个人生活。
在传统文化中,复仇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许多古代文学作品都涉及复仇的故事。因此,“借交报仇”这个成语在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反映了人们对策略和智慧的重视。
这个成语可能带有一种阴谋和策略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它可能激发人们对智慧和策略的赞赏,同时也可能引起对道德和正义的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通过巧妙的方式来解决冲突或实现目标。例如,在商业谈判中,某人可能通过借助外部资源来达成更有利的协议。
在诗歌中,可以将“借交报仇”融入到描述复杂人际关系的诗句中,如:“借风报雨,借交报仇,人间恩怨,何日休。”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政治斗争的画面,人物们巧妙地利用外部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首充满悬疑和策略感的乐曲,来增强这个成语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sing someone else's knife to kill”,强调了利用他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含义,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策略和权谋。
“借交报仇”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也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多种语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解)以躯借交报仇。
1.
【借】
(形声。从人,昔声。本义:借,借进,借出)。
借进。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即藉字之转注。古只作藉。”-借,假也。 、 《广韵》-借,假借也。 、 《晋书·阮裕传》-借无不给。 、 宋·王安石《伤仲永》-借旁近与之。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允修借书。 、 、 、
【组词】
求借、 挪借、 借当、 借当头、 借典
2.
【交】
(象形。小篆字形,象人两腿交叉形。本义:交叉)。
脚胫相交。
【引证】
《说文》-交,交胫也。 、 《战国策·秦策》-交足而待。 、 《礼记·王制》-雕题交趾。
【组词】
交趾
3.
【报】
(会意。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niè)”。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读fǔ。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义:断狱,判决罪人)。
同本义。
【引证】
《汉书·胡建传》-辟报故不穷审。 、 《后汉书·鲁恭传》。注:“谓奏请报决也。”-报囚。 、 《韩非子·五蠹》-报而罪之。
4.
【仇】
(形声。从人,九声。本义:同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谓雠也,二人相当相对之谊。-仇,雠也。 、 《尔雅·释诂》-仇,匹也,合也。 、 《诗·周南·无衣》-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 《诗·周南·兔置》。笺:“怨耦曰仇。”-公侯好仇。 、 《礼记·缁衣》-君子好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