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55: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55:25
“威权”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权威或权力的强大和集中。基本含义通常指的是一种政治体制或领导风格,其中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或一个单一的领导者手中,且这些权力往往不受民主程序或法律的严格限制。
在文学中,“威权”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者的形象,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的大洋国。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批评或讨论现实世界中的某些政治体制。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威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分析和理解不同政治体制的运作和影响。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例如“**”更强调个人的绝对权力,而“威权”则可能包含一定的组织或制度背景。
“威权”一词源自拉丁语“auctoritas”,意为权威或影响力。在历史上,这个词随着政治体制的演变而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的极权主义和威权主义政体的兴起中,其含义变得更加具体和负面。
在许多文化和社会中,“威权”往往与缺乏个人自由、政治压迫和社会不公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冷战期间,这个词经常被用来描述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
对于许多人来说,“威权”可能引发负面情感,如恐惧、压抑和不自由。它可能让人联想到监视、审查和政治迫害。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在讨论政治观点或历史**时使用这个词,例如在家庭聚会中讨论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威权的阴影下,心灵如鸟儿被囚,渴望天空的自由。”
视觉上,“威权”可能让人联想到高墙、铁丝网和警戒的士兵。听觉上,可能是沉重的脚步声或机械的命令声。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authoritarian”或德语中的“autoritär”,都指代类似的政治体制和领导风格。
“威权”是一个重要的词汇,用于理解和分析政治体制的性质和影响。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帮助我们识别和讨论权力集中的问题,并促进对民主和自由价值的追求。
1.
【威】
威力;威风。
【引证】
《说文》-威,畏也。 、 《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 、 、 《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 、 《汉书·李广传》-威棱威乎邻国。 、 汉·贾谊《过秦论》-威振四海。 、 《明史》-为敛威去。
【组词】
威风杀气、 威弧、 威折、 威服、 威柄、 威畏、 威约、 威凌、 威绥
尊严,威严。
【引证】
《明史》-畏威保位。 、
【组词】
威荣、 威法、 威神、 威裕、 威敬、 威光、 威棱、 威德、 威锋、 威权、 威灵、 威声、 威神、 威化
2.
【权】
(形声。从木,雚(guàn)声。本义:黄花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权,黄华木也。从木,雚声。 、 《尔雅·释木》。又如:权舆(草木萌发的状态)-权,黄英。 、 《诗·秦风·权舆》-于嗟乎,不承权舆。 、 《大戴礼记·诰志》-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