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19: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19:00
“枘凿冰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将木头的榫头(枘)和榫眼(凿)比喻为冰和炭,形容两者完全不相容,无法结合在一起。基本含义是指事物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或对立,无法调和或共存。
在文学作品中,“枘凿冰炭”常用来形容人物性格、思想或立场的极端对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贾政的思想观念就是“枘凿冰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两个人或两个团体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社会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对立的理论或观点。
同义词:水火不容、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反义词: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和衷共济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对立程度和具体情境的不同。反义词则强调和谐共处和互补。
“枘凿冰炭”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木工工艺,枘是指木头的榫头,凿是指榫眼,两者必须精确配合才能连接。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到形容事物之间的根本对立。
在**传统文化中,和谐与中庸是重要的价值观念,因此“枘凿冰炭”这样的成语强调的是对立和矛盾,与追求和谐的文化背景形成对比。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或紧张的,因为它描述的是一种无法解决的矛盾。联想上,可能会想到两个极端对立的人或事物,如冰与火、黑与白等。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两个观点完全对立的人,可以使用“枘凿冰炭”来形容他们之间的矛盾。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们的爱情,如同枘凿冰炭,虽相隔千里,心却紧紧相连。”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两个完全不同的颜色或形状,如黑白对比。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如古典与摇滚。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ke oil and water”,形容两者不相容。
“枘凿冰炭”这个成语在描述对立和矛盾时非常有力,它不仅反映了语言的丰富性,也体现了文化中对和谐与对立的深刻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准确性。
愚谓欢所引道经颇确,老子子即佛,本是一人,故无二法……惟与吾儒,则如枘凿冰炭之不相合耳。
1.
【枘】
(形声。从木,内声。本义:榫头;插入卯眼的木栓) 同本义。
【引证】
《九辞·九辨》-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
【组词】
枘凿、 方枘圆凿
楔入。
【引证】
唐·刘禹锡《山南西道新修驿路》-层崖峭绝,枘木亘铁。
2.
【凿】
(形声。从金,鑿(zuò)省声。从金,表示与金属制品有关。本义:凡穿物使通都称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凿,穿木也。 、 《仪礼·士丧礼》-重木刊凿之。 、 宋·沈括《梦溪笔谈》-皆是水凿之穴。(凿,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组词】
凿巾、 凿穴
3.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
4.
【炭】
(形声。从火,岸省声。本义:木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炭,烧木余也。 、 《释名》-火所烧余木曰炭。 、 《孟子》。注:“墨也。”-坐于涂炭。 、 唐·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组词】
木炭;草炭;骨炭;活性炭;炭炉、 炭薪、 炭精纸、 炭笔、 炭冰、 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