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1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18:07
布尔什维克(Bolshevik)是一个源自俄语的词汇,字面意思是“多数派”。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RSDLP)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党内分裂为两个派别: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少数派)。布尔什维克由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领导,主张通过革命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布尔什维克”一词源自俄语“большинство”(多数),最初用于描述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占据多数的派别。随着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功,布尔什维克成为苏联的执政党,其名称和意义也随之扩展。
布尔什维克在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中扮演了革命先锋的角色,其理念和行动对全球共产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苏联时期,布尔什维克的形象被高度理想化,成为革命和进步的象征。
布尔什维克一词常常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对于一些人来说,它是革命和变革的象征;而对于另一些人,它则代表着极权主义和压迫。
在我的学*经历中,布尔什维克是理解俄国历史和共产主义**的关键概念。通过研究布尔什维克的历史,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政治意识形态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诗歌片段: 在冬日的寒风中,布尔什维克的旗帜飘扬, 革命的火焰在心中燃烧,不灭的希望。
布尔什维克的视觉联想常常包括红色旗帜、列宁的肖像和革命游行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革命歌曲和口号。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布尔什维克的概念有其对应的词汇,如英语中的“Bolshevik”,德语中的“Bolschewik”,但其核心意义和历史背景在全球范围内是相似的。
布尔什维克作为一个历史和政治术语,不仅代表了俄国革命和苏联的建立,也反映了政治意识形态对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在学*过程中,布尔什维克的概念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了20世纪的政治历史和全球共产主义**的发展。
1.
【布】
(形声。从巾,父声。本义:麻布)。
同本义(古时无棉布)。
【引证】
《易·说卦》-坤为布。 、 《诗·卫风·氓》-抱布贸丝。 、 《孟子》-女有余布。 、 左思《吴都赋》-果布辐凑而常然。 、 《仪礼·既夕礼记》-商祝免袒,执功布入。 、 《孟子·滕文公》-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组词】
布衣、 布槽、 布褐、 布总
2. 【尔】 (形声。本义:窗格花纹)。 同本义。
3.
【什】
(会意。从人十。十亦声。本义:“什”是集体的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什,相什保也。 、 《周礼·官正》。注:“五人为伍,二五为十。”-会其什伍。 、 《礼记·祭义》。注:“士卒部曲也。”-军旅什伍。 、 《周书·大聚》-十夫为什。 、 《管子·立政》-十家为什。 、 《文选·沈约·谢灵运传》。注:“诗每十篇同卷,故曰什也。”-纷披风什。 、 《北史》-王以师友处之,每有文什,必令润色,然后示人。 、 贾谊《过秦论》-尝以什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4.
【维】
(形声。从糸(mì),隹(zhuī)声。本义:系物的大绳)。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维,紘也。 、 《说文》-维,车盖系也。 、 《广雅》-维,系也。 、 《楚辞·天问》-斡维焉系。 、 《周礼·节服氏》。注:“维之以缕。”-维王之大常。 、 《左传·昭公十年》。疏:“纲也。”-居其维首。 、 《淮南子·天文训》-天柱折,地维绝。
【组词】
维纲
5.
【克】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义:胜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于肩,故从高省,下象肩形。古文亦象肩形。-克,肩也。 、 《诗·周颂·敬之》。传:“仔肩,克也。”-佛时仔肩。 、 《易·蒙》-子克家。 、 《左传·隐公元年》-邾子克。 、 《左传·桓公十八年》-周王子克。 、 《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 《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组词】
克当、 克堪、 克家、 克祚、 克家子、 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