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50: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50:49
手膀子 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在方言中使用,特别是在四川方言中较为常见。字面意思是指人的手臂,即从肩膀到手腕的部分。
在口语中,“手膀子”常用来指代手臂,尤其是在描述动作或身体部位时。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增加地方色彩或表现特定地区的语言特色。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健身,可能会使用更正式的词汇如“上肢”或“臂部”。
“手膀子”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手”和“膀子”组成,后者在方言中指代肩膀或臂部。随着方言的传播和使用,这个词汇逐渐被更多人所熟知。
在四川等地方言中,“手膀子”是一个日常用语,反映了当地人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色。这种词汇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地域性和生活气息。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亲切和接地气的感觉,因为它常见于日常对话中,让人联想到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和动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描述受伤或展示力量时使用“手膀子”这个词汇,因为它能够形象地传达信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手膀子,如同老树的枝干,坚韧而有力,承载着岁月的重量。”
想象一个人挥动手膀子的场景,可能会联想到肌肉的线条和动作的流畅性,以及可能伴随的风声或衣物摩擦声。
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汇可能是“arm”,但在方言和日常用语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这显示了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差异。
“手膀子”这个词汇虽然主要在方言中使用,但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地域特色。在学习和使用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语的多样性。
1.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2. 【膀】
3.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