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39: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9:08
词汇“士品”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可能的含义和用法出发。
“士品”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士人的品德”或“士人的品质”。在这里,“士”通常指的是古代的士人,即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而“品”则指的是品德、品质。
由于“士品”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语境中很少出现。在古代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可能会用来描述士人的道德品质或行为标准。
“士品”一词可能源自古代对士人品德的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使用,可能只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研究中出现。
在**传统文化中,士人被视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的品德和行为被视为社会的风向标。因此,“士品”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提到“士品”,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士人的风范和高尚品德,产生一种敬仰和向往的情感。
由于“士品”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这个词汇。
在创作中,可以将“士品”作为一个象征,用来描绘一个角色或场景的高尚和纯洁。
由于“士品”与古代士人相关,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装剧中的士人形象,或者是古琴音乐中的雅致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士品”的词汇,但类似的观念,如对知识分子的品德要求,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
“士品”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士人品德的重视。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对品德的重视和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士品”,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是有益的。
1.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
2.
【品】
(会意,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本义:众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品,众庶也。
【组词】
品人、 品事、 品物、 品供、 品象、 品庶、 品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