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38: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38:11
打击报复 的字面意思是指对某人或某团体进行恶意的行为,以回应他们之前的行动或言论。这种行为通常是出于愤怒、不满或想要施加惩罚的动机。
在不同的语境中,“打击报复”可以有不同的强度和意图。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描绘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冲突。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小冲突或误解。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它可能涉及到更正式和系统的报复行为。
同义词:报复、复仇、回击、反击 反义词:宽容、和解、原谅、妥协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动机和方式的不同。例如,“复仇”通常带有更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而“反击”可能更多指的是正当防卫。
“打击报复”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基本结构和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保持相对稳定。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也存在,但可能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
在**文化中,“打击报复”常常与道德和正义的观念相联系。社会普遍不赞成这种行为,认为它破坏了和谐与公正。在法律体系中,打击报复行为通常是被禁止的。
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冲突、不公和恶意。它可能引发对受害者同情和对加害者的愤怒。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听说一些轻微的打击报复行为,比如在学校或工作场所的小摩擦。这些经历提醒我们,即使在看似微不足道的情况下,也应该避免采取报复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将“打击报复”作为一种象征,用来探讨人性的黑暗面或社会的不公。例如:
在正义的天平上,
打击报复的砝码沉重,
压弯了道德的脊梁。
在视觉上,“打击报复”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阴沉的画面,如夜晚的街道或封闭的房间。在听觉上,可能与紧张的音乐或沉重的脚步声相关联。
在不同文化中,“打击报复”的概念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文化中,直接的报复可能被视为正当的,而在其他文化中,则更强调宽容和和解。
“打击报复”是一个复杂的词汇,它涉及到道德、法律和社会的多个层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和使用场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挑战。
披露了我们向上级反映我店截留利润六十五万元的问题后,遭受~的一些真相。
1.
【打】
量词,指十二个
【组词】
一打火柴、 一打鸡蛋、 一打铅笔
2.
【击】
(形声。从手,毄(jī)声。本义:敲击,敲打)。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以击柱。 、 、 《资治通鉴·唐纪》-留击柝者。 、 、 《楚辞·九歌·国殇》-援玉 枹兮击鸣鼓。
【组词】
击壤、 击节、 击鞠
3.
【报】
(会意。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niè)”。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读fǔ。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义:断狱,判决罪人)。
同本义。
【引证】
《汉书·胡建传》-辟报故不穷审。 、 《后汉书·鲁恭传》。注:“谓奏请报决也。”-报囚。 、 《韩非子·五蠹》-报而罪之。
4.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