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5:41: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5:41:41
潜骸窜影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潜、骸、窜、影。字面意思分别是隐藏、尸骨、逃窜、影子。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隐藏尸骨,逃窜影子,形容极其隐秘或难以捉摸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潜骸窜影 常用来形容某些神秘或不可见的事物,如幽灵、秘密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历史研究、考古学中,可能会用来描述某些难以发现的遗迹或秘密。
潜骸窜影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由古代文人在描述某些神秘或难以捉摸的事物时创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但仍然保持其原始的隐秘和难以捉摸的含义。
在传统文化中,潜骸窜影** 常常与鬼神、幽灵等神秘元素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好奇。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更多地被用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中。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神秘和不安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黑暗、幽灵和未知的恐惧。在表达时,可以用来形容某些难以解释或令人不安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阅读一本关于古代墓葬的书籍时遇到过这个成语,用来描述那些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古代墓穴,给人一种神秘和探险的感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幕低垂,星光稀疏,
潜骸窜影,幽灵出没。
古老的森林,神秘的传说,
在这片土地上,永不停歇。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古老的森林,月光下树影婆娑,给人一种神秘和不安的感觉。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低沉、神秘的背景音乐,增强这种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ghostly shadows" 或 "elusive figures",但这些表达没有 潜骸窜影 这个成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神秘感。
潜骸窜影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神秘感,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不太常用,但在文学和学术领域中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通过学*和理解这个成语,可以更好地把握汉语的丰富性和深度。
刘昶猜疑惧祸,萧夤亡破之余,并潜骸窜影,委命上国。
1.
【潜】
(形声。本义: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按:没水以涉曰潜。-潜,涉水也。 、 《易·乾龙》-潜龙。 、 《诗·小雅·正月》-潜虽伏矣。 、 曹植《情诗》-游鱼潜绿水。 、 《书·洪范》-沈潜相克。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潜龙腾渊。
【组词】
潜水
2.
【骸】
(形声。从骨,亥声。本义:胫骨,小腿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骨空论》曰:‘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然则正谓胫骨为骸矣。”-骸,胫骨也。 、 《素问》-骸下为辅,辅上为腘。 、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析骸而炊之。 、 《齐民要术》-[相马]臂欲大而短,骸欲小而长。
3.
【窜】
(会意。从鼠,从穴。老鼠在洞穴里,表示“隐匿”、“逃窜”。简化为“窜”,形声,从穴,串声。本义:躲藏)。
奔逃。
【组词】
逃窜、 窜亡、 窜走
4.
【影】
(形声。从彡,景声。彡(shān),毛饰花边形。本义:影子;因挡住光线而投射的暗影)。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影,形影。 、 《吕氏春秋·功名》-犹表之与影。 、 《淮南子·修务》-吾日悠悠惭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