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9 22:28: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9 22:28:59
“挂冠而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把官帽挂起来,表示辞去官职,回到家乡。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官员因为某种原因(如不满现状、追求自由、退休等)而主动辞去官职,回到自己的家乡或私人生活中。
在文学作品中,“挂冠而归”常用来描绘一个官员的高洁品格和对权力的淡泊,如“他挂冠而归,隐居山林,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放弃高薪或高职位,选择更轻松的生活方式。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官员的辞职行为及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因素。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辞官归隐”更强调隐居的意愿,“弃官归田”则强调回归田园生活的选择。
“挂冠而归”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逸民列传》,原文是“挂冠而去”,后来逐渐演变为“挂冠而归”,强调了归乡的意味。在历史长河中,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官员的辞职行为,并逐渐成为表达辞官归隐意愿的固定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挂冠而归”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隐逸”观念相联系,体现了对个人品德和精神追求的重视。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官场生活的复杂态度,既有对权力和地位的向往,也有对清静生活的渴望。
这个成语给人以高洁、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到那些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古代贤士,以及他们对个人理想和精神自由的坚持。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因为对工作环境或公司文化的不满而选择辞职,可以说他“挂冠而归”,寻求更适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挂冠归去来,山林是我家。晨钟暮鼓间,心随白云遐。”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官员在晨曦中挂起官帽,转身走向青山绿水之间,背景音乐是悠扬的古琴声,这样的场景能够很好地传达“挂冠而归”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tire to the countryside”或“leave public lif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从公共生活中退出,回归私人生活的意愿。
“挂冠而归”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辞官表达,它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个人的精神追求。在学*这个成语的过程中,我更加理解了*人对清高、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个人自由和精神独立的重视。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选择,提升表达的深度和韵味。
嗣因谗奸当道,朝政日非,老夫……随即挂冠而归。
西汉末年,王莽的儿子王宇担心王莽树敌太多而进行血谏,被王莽大义灭亲而杀掉,逢萌看出了王莽的用意,认为这样的君王不值得忠贞,于是摘下头上的乌纱帽挂在都城东门外,悄悄地离开京城,携家逃到辽东,后来不久,王莽自杀新朝灭亡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5回:“嗣因谗奸当道,朝政日非,老夫勤王无计,耻食周禄,随即~。”
1.
【挂】
(形声。从手,圭(guī)声。本义:区别,区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易·系辞传》:“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古本多作画者,此等皆有分别画出之意。陆德明云:“挂,别也。后人乃云悬挂,俗制挂字耳。”-挂,画也。 、 《仪礼·特牲礼》-挂于季指。 、 《庄子·渔夫》。释文:“别也。”-变更易常以掛功名。
2.
【冠】
戴;戴帽子。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组词】
沐猴而冠;冠带、 冠巾、 冠狗
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引证】
《史记·萧相国世家》-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组词】
冠带医生、 冠首、 冠绝、 冠伦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