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39: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39:48
战鼙(zhàn pí)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战鼓。在古代,战鼙是指用于军事行动中激励士气、指挥军队行动的鼓。它象征着战争的开始和战斗的激烈。
在文学作品中,战鼙常用来描绘战争的紧张气氛和战士的英勇。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军事相关的讨论中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历史研究中,战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和历史元素。
同义词“战鼓”和“军鼓”在意思上与“战鼙”相近,但“战鼙”更具有历史和文化上的特定含义。反义词“和平”和“宁静”则代表了与战争相对的状态。
战鼙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直接关联到古代战争中的实际物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文化中,战鼙不仅是军事符号,也是勇气和牺牲的象征。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战争的态度和战士的精神面貌。
战鼙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激动。它让人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勇士和他们的英勇行为,同时也可能引发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
在个人经历中,战鼙可能与历史学*或参观古代战场遗址的经历相关联,让人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战争的深远影响。
在诗歌中,战鼙可以被用来增强战争场景的氛围:
战鼙声声震天响, 勇士挥戈赴战场。 血染征袍心不悔, 只为家国守边疆。
战鼙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古代战场上鼓手的形象,以及战鼓的实物图片。听觉上,可以想象古代战鼓的声音,那种震撼人心的鼓点。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军事鼓也有其特定的名称和象征意义,如日本的“太鼓”在某些仪式和庆典中也有使用,但其文化和历史背景与**的战鼙有所不同。
战鼙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了历史和文化的重量,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深度和丰富性。通过对战鼙的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战争文化,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
1.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
2.
【鼙】
鼙鼓,中国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汉以后亦名骑鼓。
【引证】
《说文》-鼙,骑鼓也。 、 《周礼·大司马》-旅帅执鼙。 、 《六韬·虎韬·军略》-击雷鼓,振鼙铎。 、 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组词】
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