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18: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8:00
心情:指个体在某一时刻的情感状态或心理感受,通常与情绪、心境相关,是个人内心体验的外在表现。
心情一词源于汉语,由“心”和“情”两个字组成,古汉语中已有使用,如《诗经》中有“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随着语言的发展,心情逐渐成为描述个体情感状态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心情常与“心境”、“心绪”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强调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在社会交往中,了解他人的心情被视为一种关心和尊重。
心情一词常引发人们对情感波动的联想,如快乐、悲伤、焦虑等。它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和决策,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来判断其心情,从而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和相处。例如,当朋友心情不好时,我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去安慰他们。
诗歌: 心情如潮水, 时而平静,时而汹涌。 在阳光下闪耀, 在月光下沉思。
故事: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的心情如同窗外的天气,阴沉而压抑。直到一束温暖的灯光照进他的生活,他的心情才逐渐明朗起来。
视觉:心情可以联想到一幅画,画面中的人物表情丰富,背景色彩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变化。 听觉:心情可以联想到一段音乐,旋律时而轻快,时而低沉,反映出内心的起伏。
在英语中,心情可以对应为“mood”或“state of mind”,在不同文化中,对心情的表达和理解可能有所差异,但都强调内心的情感体验。
心情是一个丰富而多变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个体的情感状态,还反映了文化和社会的多样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心情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好地沟通和理解他人。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情】
(形声。从心,青声。本义:感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 、 《礼记·礼运》又-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击能。 、 、 《易·系辞》。虞注:“情阳也。”-情伪相感。 、 《白虎通·情形》-情者,阴之化也。 、 《荀子·正名》-情者,性之质也。 、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览物之情 、 清·黄宗羲《原君》-情所欲居。 、
【组词】
情熟、 情款、 情悃、 情热、 情肠、 情悰、 无情、 友情、 情交、 情好、 情志、 情思、 情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