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7:54: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7:54:37
心惊胆丧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内心惊恐,胆子丧失。它形容人极度害怕,失去了勇气和信心。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在面对极端危险或压力时的反应。
心惊胆丧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构成部分“心惊”和“胆丧”都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勇气和胆量被视为重要的品质。因此,心惊胆丧这个成语在描述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恐惧和无力感时,也反映了社会对勇敢和坚韧的期待。
心惊胆丧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恐惧。它让人联想到极端危险或压力的情境,如战场、自然灾害等。
在个人经历中,心惊胆丧可能出现在面对重大挑战或压力时,如考试、面试或重要决策时的心理状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心惊胆丧,
幽暗的角落,恐惧悄然生长。
心惊胆丧的视觉联想可能是黑暗、模糊的影子或紧张的表情。听觉联想可能是急促的呼吸声、心跳声或紧张的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cared out of one's wits" 或 "terrified to the core",它们都表达了极度的恐惧和惊慌。
心惊胆丧这个成语在描述人在极端压力下的心理状态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恐惧和紧张的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丰富性。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3.
【胆】
(形声。从肉,詹声。本义:胆囊。动物体内消化器官之一)。
同本义。通称胆或苦胆。
【引证】
《说文》。俗字作“胆”。-膽,连肝之府也。 、 《素问·灵兰秘典论》。按,形如瓶,长三寸,在肝之短叶间。华佗曰:“胆者,中清之府,号曰将军。主藏而不泻。”-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 《淮南子·精神》。注:“胆,金也。”-胆为云,肝为风,肾为雨。 、 李白《行路难》-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组词】
胆结石、 胆裂、 胆裂魂飞、 胆液
4.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