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04: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4:32
词汇“懹畏”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或者是方言词汇。由于其不常见,我们将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分析。
“懹畏”的字面意思可能是指“畏惧”或“害怕”。其中,“懹”可能是一个表示心理状态的古汉语词汇,而“畏”则是常见的表示害怕的词汇。
由于“懹畏”不常见,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文或某些方言中可能会有使用,但在现代标准汉语中几乎不出现。
由于“懹畏”不常见,以下例句可能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懹畏”的词源可能与古汉语有关,具体演变过程不详。在现代汉语中,“畏”仍然是一个常用词汇,而“懹”则可能已经不再使用。
在古代文化中,人们对于自然现象、鬼神等可能会有更多的“懹畏”之情。在现代社会,这种词汇的使用已经大大减少。
“懹畏”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敬畏和害怕,带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情感。
由于“懹畏”不常见,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懹畏”用于描述古代人物的心理状态,增加作品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
结合古代绘画或音乐,可以更好地体现“懹畏”所蕴含的古老和神秘感。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畏惧”或“害怕”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
“懹畏”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使用范围非常有限。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对汉语丰富性的认识,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并不实用。
1. 【懹】 害怕。
2.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