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32: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32:17
词汇“悔遁”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悔”和“遁”。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悔遁”字面意思是指因为后悔而逃避或隐退。其中,“悔”表示后悔、懊悔,“遁”表示逃避、隐退。结合起来,这个词汇描述了一种因为内心的悔恨而选择逃避现实或责任的行为。
“悔”和“遁”都是古汉语词汇,历史悠久。在古代文献中,这两个字经常单独使用,后来逐渐结合成一个词汇,用来描述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
在**传统文化中,面对错误和失败时,人们往往被鼓励勇敢承担和改正,而不是逃避。因此,“悔遁”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一种消极的行为。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消极和逃避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失败和羞愧。它可能引发对个人责任和勇气的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因为害怕面对后果而选择逃避,我们可以说他“悔遁”。例如,一个学生因为考试作弊被发现,感到极度羞愧,选择了退学,这可以被视为一种悔遁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悔遁”来表达一种深沉的悔恨和逃避的情感,如:
悔恨如潮涌心头,
遁入夜色不见踪。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孤独地走在荒凉的山路上,背景音乐可能是低沉的,带有悔恨和孤独的旋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treat in shame”或“withdraw in regre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行为模式相似。
“悔遁”是一个描述因悔恨而逃避的词汇,带有明显的消极情感色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行为。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多维含义和应用场景。
1.
【悔】
(形声。从心,每声。本义:悔恨,懊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悔,恨也。 、 《诗·大雅·云汉》-宜无悔怒。 、 《战国策·秦策》-此讲之悔也。 、 《淮南子·泛论》-悔不杀汤于夏台。 、 《楚辞·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左传·隐公十一年》-天其以礼悔祸于许。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可悔故也。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悔其随之。 、 、
【组词】
悔亲、 悔谢、 悔心革命、 悔悟心行、 悔尤
过失;灾祸。
【引证】
《诗·大雅·抑》-庶无罪悔。 、 《易·系辞》-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 《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尚速有悔于予身。
【组词】
悔亡、 悔吝、 悔咎、 悔戾
2.
【遁】
(形声。从辵(chuò),盾声。本义:逃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遁,迁也。 、 《广雅·释诂三》-遁,避也。 、 《后汉书·杜林传》注-遁,犹回避也。 、 《国语·周语》-阳遁而不能蒸。 、 《汉书·隽疏干薛平传赞》-平当逡遁有耻。
【组词】
遁隐、 遁天、 遁命、 遁俗、 遁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