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0: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0:55
悖入悖出(bèi rù bèi ch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正当的进入,不正当的出去”。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东西,最终也会以不正当的方式失去。它强调了因果报应的观念,即不道德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在文学作品中,悖入悖出常用于描述人物的命运,特别是在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财富或地位的人最终失去一切的情节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警告他人不要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因为这样做最终会自食其果。在法律和道德教育领域,悖入悖出被用来强调正义和道德的重要性。
同义词:自食其果、因果报应、报应不爽 反义词:善有善报、天道酬勤
悖入悖出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文是“悖入者必悖出”,用来描述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东西最终也会以不正当的方式失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成为强调因果报应和道德正义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悖入悖出**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天道”观念,即宇宙间存在着一种公正的法则,不道德的行为最终会受到惩罚。这种观念在社会教育中被用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警示和教训的意味,让人联想到那些因为贪婪和不道德行为而最终遭受不幸的人。它提醒人们要遵守道德规范,不要贪图不义之财。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听到一位长辈用悖入悖出来告诫年轻人不要通过不正当手段追求成功,因为这样的成功不会长久,最终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悖入之财,夜半鬼敲门,
悖出之时,悔恨泪满襟。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黑暗中偷偷摸摸地获取了一些财物,但不久后,同样的黑暗中,他失去了这一切。这种场景可以通过电影或动画来表现,配以紧张的音乐,增强悖入悖出的寓意。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即行为的结果最终会回到行为者本身。
悖入悖出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因果报应的观念,提醒人们在行为上要遵守道德规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道德和正义的信息。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诉者多矣。神以为~,自作之愆;杀人人杀,相酬之道,置不为理也。
1.
【悖】
(形声。从心,孛(bèi)声。本义:违反,违背)。
同本义。
【引证】
《荀子·正名》。注:“违也。”-悖其所辞。 、 《礼记·月令》。注:“犹逆也。”-毋悖于时。 、 《韩非子·定法》-故新相反,前后相悖。
【组词】
悖言、 悖暴、 并行不悖
2.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3.
【悖】
(形声。从心,孛(bèi)声。本义:违反,违背)。
同本义。
【引证】
《荀子·正名》。注:“违也。”-悖其所辞。 、 《礼记·月令》。注:“犹逆也。”-毋悖于时。 、 《韩非子·定法》-故新相反,前后相悖。
【组词】
悖言、 悖暴、 并行不悖
4.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