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0:09: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0:09:54
“放火”字面意思是指故意点燃火源,造成火灾的行为。基本含义是指有意地引发火灾,通常带有破坏性或犯罪意图。
“放火”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放”意为释放或引发,“火”即火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故意引发火灾的行为。
在许多文化中,“放火”被视为一种极端的破坏行为,常常与犯罪、战争或政治抗议相关联。在社会背景中,它可能引发对安全、法律和秩序的讨论。
“放火”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如恐惧、愤怒或厌恶。它可能让人联想到灾难、破坏和无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遇到“放火”的情况,但通过新闻或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和对社会的影响。
在诗歌中,“放火”可以被用来象征激情或变革:
心中的火焰,不需放火, 自会燃烧,照亮前行的路。
在不同语言中,“放火”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基本含义通常相似,都指故意引发火灾的行为。
“放火”这个词在语言中具有明确的负面含义,与破坏和犯罪行为紧密相关。了解这个词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并在语言表达中准确使用。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