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1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19:20
“州官放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州官放火。这个成语源自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原文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用来比喻统治者可以为所欲为,而普通百姓却连最基本的权利都被剥夺。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判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或权力滥用。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讽刺某些人或机构的双重标准。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权力监督和公民权利的问题。
这个成语源自宋代,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权力不平等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含义和用法有所扩展,但核心意义——权力滥用和双重标准——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批评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在现代社会,它仍然被广泛用于讨论权力监督和公民权利的问题。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强烈的讽刺和不满情绪。它让人联想到不平等和压迫,激发人们对公正和权利的追求。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机构或个人表现出“州官放火”的行为,这让我感到非常不公和愤怒。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州官放火夜,百姓点灯难。 不公天知晓,人心自不平。”
这个成语让人联想到黑暗的夜晚,州官的火光和百姓的无奈。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街头的画作,州官在放火,而百姓在黑暗中无助地看着。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ne rule for the rich, another for the poor”,用来描述类似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州官放火”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权力不平等和社会不公的问题。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帮助我批判不公正的现象,并倡导公平和正义。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北宋时期,州太守田登为人专制蛮横,因他名“登”,下令州内百姓不许说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否则治罪。元宵节照惯例要放焰火点三天灯,出告示的官员只好写成“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外地人纷纷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1.
【州】
(会意。甲骨文字形,两边的曲折线象河流,中间象水中的陆地。“州”是“洲”的本字。小篆字形象两个“川”字相重合。本义:水中的陆地)。
同本义 同: 洲
【引证】
《说文》-水中可居曰州。
2.
【官】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mián),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官,吏事君也。 、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 《礼记·王制》-任官然后爵之。 、 《礼记·曲礼》-在官言官。 、 《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官师一庙。 、 《左传·襄公九年》-举不失选,官不易方。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 《聊斋志异·促织》-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
【组词】
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
3.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4.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