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00: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00:28
兵出无名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出兵作战没有正当的理由或名义。基本含义是指行动缺乏正当性或合法性,常用来形容军事行动或政治行为缺乏正当理由。
兵出无名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意指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事情难以成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各种语境,强调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名正言顺”,即任何行为都应有正当的名义和理由。兵出无名** 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正义和道德在行为中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义的战争、不正当的行为或决策。它提醒人们在行动前应考虑其正当性和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批评那些不正当的商业行为或政治决策,强调行为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兵出无名夜漫漫,
星光黯淡月无言。
正义何处寻?
问天问地问心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争场景的画面,士兵们在黑暗中行进,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理由,强调战争的荒谬和无意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an unjust war" 或 "a war without cause",强调战争的不正当性和缺乏理由。
兵出无名 这个成语强调了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提醒人们在行动前应考虑其背后的理由和后果。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提升对正义和道德的认识。
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昔赤眉、黄巾横逆宇宙,所以一旦败亡者,正以~,聚而为乱。
1.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
2.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