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10: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10:17
来复枪(Rifle)是一种使用旋转枪管的火器,其枪管内壁有螺旋形的膛线,使得弹丸在发射时产生旋转,从而提高射击的准确性和射程。与滑膛枪相比,来复枪的弹道更为稳定,适用于远距离射击。
“来复枪”一词源自英语“rifle”,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德语“rifel”,意为“沟槽”。早期的来复枪枪管内壁有沟槽,用于引导弹丸旋转。随着技术的发展,膛线变得更加精细,来复枪的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许多文化中,来复枪与狩猎和军事传统紧密相关。在美国,来复枪是西部拓荒时期的重要工具,也是公民持枪权的象征。在现代社会,来复枪的使用受到法律和道德的严格限制。
来复枪常让人联想到力量、危险和战争。它既是保护家园的工具,也是造成伤害的武器。在和平时期,来复枪更多地与狩猎和射击**相关联。
在个人经历中,来复枪可能与特定的狩猎活动或射击训练相关。例如,某人可能在一次狩猎旅行中首次使用了来复枪,体验了其精准和威力。
在诗歌中,来复枪可以象征着瞄准和命中目标的决心:
他的目光如来复枪般锐利, 瞄准了梦想的靶心, 一发即中,无悔无惧。
来复枪的视觉联想包括其独特的枪管形状和瞄准器。听觉上,来复枪的射击声响亮而震撼,常在战争电影和射击游戏中出现。
在不同语言中,来复枪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功能和意义相似。例如,在德语中,来复枪被称为“Gewehr”,在法语中为“Fusil”。
来复枪作为一种火器,在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是军事和狩猎的工具,也是文化和法律讨论的焦点。了解来复枪的定义、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1.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
2.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
3.
【枪】
(形声。从木,仓声。本义:二树的枝条互相抵拒)。
古时长柄有尖头的刺击武器。
【引证】
《说文》。按,歫人之械也。-枪,歫也。 、 《苍颉篇》-枪,谓木两 头锐者也。 、 《通俗文》-剡木伤盗曰枪。 、 《国语·齐语》。注:“桩也。”-挟其枪刈耨刈。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铁骑突出刀枪鸣。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枪刺应元。
【组词】
红缨枪;枪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