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0:06: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0:06:03
“比目连枝”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比目鱼和连理枝。比目鱼是一种鱼类,因其两只眼睛长在同一侧而得名,常用来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或夫妻。连理枝则是指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常用来比喻恩爱夫妻或恋人。因此,“比目连枝”整体上用来形容夫妻或恋人之间感情深厚,形影不离。
在文学作品中,“比目连枝”常用来形容男女主角之间的深厚感情,如古代诗词、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描述亲密关系时,人们可能会引用这个成语来增加表达的文雅和深度。在专业领域,如文学研究和语言学中,这个成语可能会被用来分析和讨论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同义词:
反义词:
“比目连枝”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和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接受并用于各种文学和日常语言中,成为表达深厚感情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比目鱼和连理枝都是象征爱情和婚姻美满的符号。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和谐婚姻和深厚感情的向往和赞美。
“比目连枝”这个成语给人以温馨和美好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浪漫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它激发人们对美好关系的向往和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描述朋友或亲戚的恩爱关系时使用这个成语,以表达对他们深厚感情的赞赏和祝福。
在创作一首诗或故事时,我可能会用“比目连枝”来形容主角之间的爱情,以此来增强故事的情感深度和文学美感。
想象一幅画面,一对情侣手牵手漫步在海边,夕阳下他们的影子长长地连在一起,这幅画面让人联想到“比目连枝”的意境。音乐方面,柔和的钢琴曲或小提琴曲可能会唤起这种温馨和浪漫的感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两颗心合一”(two hearts beating as on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深厚的情感和亲密无间的关系。
“比目连枝”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比喻,也是*文化中对爱情和婚姻理想化的体现。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中的爱情观。
乐心儿比目连枝,肯意儿新婚燕儿。
1.
【比】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 、 《尔雅·释鸟》-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 《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 《周礼·世妇》。注:“次也。”-比其具。 、 《周礼·田仆》-及献比禽。 、 《孟子·滕文公上》-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 《战国策·燕策》-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 《聊斋志异·促织》-纳比笼中。
【组词】
比肩、 比物、 比集、 比缀
2.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
3.
【连】
(会意。从辵(chuò),从车。本义:人拉的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连即古文輦也。-連,负车也。 、 《周礼·故书巾车》-连车组輓。 、 《周礼·乡师》-与其輂连。 、 《管者·海王》-行服连轺辇者。 、 《庄子·让王》。郑君、房君、司马君皆云:“读为辇。”-民相连而从之。 、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太后]曰:‘老妇持连而瞏(還)。’
4.
【枝】
(形声。从木,支声。本义:主干上分出的茎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枝,木别生条也。 、 《素问·移精变气论》-草荄之枝。 、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千朵万朵压枝低。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不蔓不枝。 、 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宋·洪迈《容斋续笔》-正用一枝鸣。
【组词】
枝任、 枝末、 枝主、 枝杪、 枝柯、 枝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