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9 08:37: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9 08:37:31
挫败:指在努力或斗争中遭受失败或挫折,导致计划、目标或期望未能实现。这个词汇通常带有负面情感色彩,暗示了一种失望或沮丧的情绪。
挫败一词源自汉语,由“挫”和“败”两个字组成,“挫”意为打击或削弱,“败”意为失败。在古代汉语中,这两个字常分开使用,后来逐渐合并成一个词,用来描述失败的状态。
在东方文化中,挫败有时被视为成长和学习的一部分,强调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在西方文化中,挫败可能更多地被看作是个体需要克服的障碍。
挫败常常引发负面情绪,如悲伤、愤怒和无力感。它也可能激发人们更加努力或改变策略,以期达到目标。
个人在追求学术或职业目标时可能会经历挫败,这种经历虽然痛苦,但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在诗歌中,挫败可以被描绘为夜晚的黑暗,而在故事中,它可以是一个角色转变的关键点。
挫败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沉的天气、低沉的音乐或失落的表情。
在不同语言中,挫败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意义——失败和失望——是普遍存在的。
挫败是一个描述失败状态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个人情感和经历,同时也是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挫】
(形声。从手,坐声。本义:折断;摧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挫,摧也。 、 《老子》-或挫或隳。 、 《国语·吴语》。注:“毁折也。”-而未尝有所挫也。
【组词】
挫折、 挫顿
2.
【败】
(会意。从贝,从攴。攴(pū),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敲击的意思,汉字部首之一。在现代汉字中,“攴”大多写成“攵”,只有极少数字保留着“攴”的写法。从“攴”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败,甲骨文左边是“鼎”字(小篆简作“贝”),右边是“攴”,表示以手持棍击鼎。本义:毁坏,搞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败,毁也。 、 《诗·大雅·民劳》-无俾正败。 、 《淮南子·说林》-若唇之与击,空柔相摩而不致败。 、 《吕氏春秋·尊师》-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 、 《韩非子》-法败则国乱。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败家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