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38: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8:59
“汉贼不两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的正统与贼寇不能并存”。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正义与邪恶、正统与叛逆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历史上的忠臣与奸臣、正统政权与叛乱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比喻任何形式的正邪对立或原则性的冲突。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和讨论权力斗争和意识形态冲突。
同义词:正邪不两立、忠奸分明 反义词:和衷共济、同舟共济
同义词“正邪不两立”强调的是道德上的对立,而“忠奸分明”则侧重于忠诚与背叛的区分。反义词“和衷共济”和“同舟共济”则表达了合作与和谐的态度。
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历史和文学作品,特别是在描述王朝更替和内乱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成为表达正邪对立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汉贼不两立”反映了传统儒家思想中对忠诚和正统的重视。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强调维护正统和打击叛逆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抗邪恶的决心。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英勇斗争,激发人们的正义感和爱国情怀。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表达对某些不公正行为的坚决反对,或者在讨论道德和原则问题时强调立场的坚定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汉贼不两立,忠魂照千古。”
结合历史剧中的场景,如古代战场或宫廷斗争,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或“忠诚与背叛的对立”,但具体表达和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
“汉贼不两立”这个成语在*文化和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反映了历史和文化的特点,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深入了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惟有杜氏一个,直如添上敌国一般,心中竟安排下“~”的主意。
1.
【汉】
(会意。从水難(省去隹)声。音熯。本义:水名。即汉水)。
同本义,又叫汉江,长江的最大支流。
【引证】
《说文》-汉,汉水也。上流曰漾。 、 《韩非子·五蠹》-徐偃王处汉东。 、 《列子·汤问》-达于汉阴。 、 、 《资治通鉴》-收众汉南。
【组词】
汉女、 汉津、 汉阴、 汉渚
2.
【贼】
(会意。小篆字形,从戈,则声。从戈,刀毁贝。 本义:残害;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贼,败也。 、 《荀子·修身》-害良为贼。 、 《诗·大雅·抑》-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 《庄子·秋水》-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 《左传·文公十八年》。杜预注:“毁则,坏法也。”-毁则为贼。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下广汉廷尉狱,又坐贼杀不辜。
【组词】
贼毫、 贼伦、 贼仁、 贼蚀、 贼义、 贼害、 贼蠹、 贼殃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5.
【立】
(会意。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笔直的站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立,侸也。 、 《易·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 《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乡立。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持璧却立。 、 《韩非子·喻老》-立有间。 、 宋·欧阳修《归田来》-卖油翁释担而立。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或立或卧。
【组词】
挺立、 坐立不安;把电线杆立起来;肃立、 立托、 立容、 立戟、 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