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2: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2:42
“才高七步”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世说新语·文学》中的故事,形容人的才思敏捷,文思泉涌,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字面意思是指在七步之内就能完成一首诗或文章,比喻才思非常敏捷。
在文学语境中,“才高七步”常用来赞美诗人的才华横溢,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人在某个领域的快速学*和创新能力。在专业领域,如科技、艺术等,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能够迅速提出创新想法或解决方案的人。
同义词:才思敏捷、文思泉涌、才气横溢 反义词:才疏学浅、文思枯竭、才气不足
“才高七步”源自三国时期曹植的故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了一首诗,因此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才思敏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形容人才华横溢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文学和诗歌一直被视为高雅的艺术形式,因此“才高七步”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它不仅是对个人才华的赞美,也是对文学艺术的尊重。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智慧、创造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它激励人们追求卓越,不断挑战自我。
在我的学经历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的教学方法才高七步,总能迅速找到学生的学难点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才高七步,诗成百篇,流传千古。”
想象一位诗人在月光下漫步,每走七步便吟出一首诗,这样的场景给人以美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flash of genius”或“a stroke of brilliance”,虽然不完全对应,但都表达了瞬间的灵感和才华的闪现。
“才高七步”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人才华的赞美,也是对快速学和创新能力的肯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要不断追求卓越,培养自己的才思敏捷。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实有大通文理之人,学贯五经,~,自持有才不肯屈志于人,好高使气,不肯去营求钻刺,反受饥寒寂寞之苦。
1.
【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
2.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3.
【七】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 《礼记·月令》-其数七。 、 《汉书·律历志》-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七主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七。”-七日得。 、 《周礼·考工记》-凡攻木之工七。 、 《诗·邶风·凯风》-有子七人。
【组词】
七宝、 七出、 七年、 七秩、 七雄
4.
【步】
(会意。甲骨文字形,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迭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本义: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步,行也。 、 《礼记·祭义》-跬步而不敢忘,孝也。 、 《书·召诰》-王朝步自周。 、 《礼记·曲礼》-步路马必中道。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见夫人之步马者。 、 《楚辞·屈原·涉江》-步余马兮山皋。 、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组词】
止步;信步、 步步虚心、 步阁、 步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