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1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12:09
“才高识远”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才华横溢,见识深远。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包括智慧和远见。
在文学作品中,“才高识远”常用来形容那些具有卓越才华和深远见识的人物,如历史上的伟人或文学作品中的主角。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赞扬某人的智慧和远见。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或管理,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具有高超专业技能和前瞻性思维的人。
同义词:
反义词:
“才高识远”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对于人才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广泛,但其核心意义——对才华和见识的赞美——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才华和见识一直被视为重要的个人品质。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于知识和智慧的推崇,以及对于有才能和远见的人的尊重。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那些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人物。它激励人们追求知识和智慧,努力成为有远见的人。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一位才高识远的领导,他的战略眼光和专业知识极大地推动了团队的发展。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星辰指引,才高识远,智慧之光,照亮前行的路。”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位智者在星空下思考的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深沉的古典音乐,如巴赫的作品,象征着深邃的思考和智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ise and far-sighted”,虽然不完全对应,但传达了相似的意义。
“才高识远”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赞美,也是对知识和智慧的推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提升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志节慷慨忠义俱,才高识远器有余。
1.
【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
2.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3.
【识】
旗帜 同: 帜
【引证】
《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引证】
《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
4.
【远】
(形声。从辵(chuò),袁声。本义:走路走得长)。
同本义 。引申距离大,相隔远。与近相对。
【引证】
《说文》-远,辽也。 、 《尔雅》-远,遐也。 、 《礼记·王制》。注:“九州之外也。”-屏之远方。 、 《礼记·中庸》-柔远人也。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 、 《战国策·赵策》-念悲其远。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左传·三十三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 唐·杜牧《阿房宫赋》-缦立远视。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 《广东军务记》-极目远望。
【组词】
远行无急步、 远游之戒、 远招近揖、 远水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