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32: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32:43
灾害是指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的**。它通常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和人为灾害(如战争、工业事故、核泄漏等)。
灾害一词源于古汉语,最初指“祸害、灾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涵盖了更广泛的自然和人为破坏**。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灾害的意义和影响各不相同。例如,在地震频发的日本,灾害管理和预防被高度重视;而在战争频繁的地区,人为灾害的影响更为深远。
灾害往往带来恐惧、悲伤和无助的情感反应。它让人们联想到破坏、失去和重建。
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我亲眼目睹了灾害的破坏力,那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灾害管理的必要性。
诗歌:
在那无情的灾害中,
家园破碎,心灵颤抖。
但希望之光,
在废墟中闪烁。
灾害的视觉联想通常是破碎的建筑物、淹没的街道和悲伤的面孔。听觉联想可能是警报声、哭泣声和救援队的呼喊。
在英语中,灾害对应的词汇是“disaster”,源自拉丁语“dis-”(坏的)和“astrum”(星),原意指“坏的星象”。在日语中,灾害称为“災害”(さいがい),同样强调了破坏和损失。
灾害是一个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词汇。它不仅是一个描述性词汇,也是一个引发深思和行动的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灾害这一词汇,对于传达复杂的社会和环境问题至关重要。
1.
【灾】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或体灾。-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火。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释名》-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
【组词】
灾火、 灾燀
2.
【害】
何不。 同: 曷
【引证】
《书·大诰》-王害不违卜。 、 《诗·周南·葛覃》-薄汙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 《孟子·梁惠王上》-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 《汉书·翟方进传》-予害敢不于祖宗安人图功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