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8: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8:16
灾祸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自然或人为造成的严重灾难或不幸,如地震、洪水、战争、事故等。它强调了的破坏性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灾祸”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灾”指自然灾害,“祸”指人为或超自然的不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合并使用,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灾祸”一词。
在**文化中,“灾祸”常常与风水、迷信等传统观念联系在一起,人们可能会通过各种仪式或行为来避免或减轻灾祸的影响。
提到“灾祸”,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痛苦、损失和无助。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情感色彩,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幸的**,如家庭成员的疾病、工作上的挫折等,这些都可以被视为个人的“灾祸”。
在诗歌中,可以将“灾祸”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悲壮的美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灾祸无情人间有爱, 共渡难关心连心。
在英语中,“灾祸”可以对应为“disaster”或“calamity”,这些词汇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负面含义和使用场景。
“灾祸”是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不幸的,还反映了人类对这些的情感反应和应对方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情境。
1.
【灾】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或体灾。-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火。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释名》-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
【组词】
灾火、 灾燀
2.
【祸】
(形声。从示,楇(kuā)声。本义:灾祸,祸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禍,害也。神不福也。 、 《周礼·掌客》-禍灾杀礼。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禍兮福所倚。 、 《荀子·天论》-逆其类者谓之禍。 、 《论衡·累害》-来不由我,古谓之祸。 、 《韩非子·大体》-鱼无失水之祸。 、 《韩非子·十过》-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 、 《战国策·赵策》-近者祸及身。 、 《淮南子·人间训》-不能为祸。 、 明·魏禧《大铁椎传》-祸且及汝。 、 《资治通鉴》-祸至无日。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文人画士之祸。 、 《广东军务记》-祸及枯骨。
【组词】
祸基、 祸不旋踵、 祸至无日、 祸中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