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16: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16:52
“先圣先师”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古代的圣人和老师。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尊称那些在道德、学问或技艺上有卓越成就,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人物。它强调的是对这些人物的尊敬和敬仰。
“先圣先师”这个词汇源于古代对圣人和老师的尊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成为专门用来尊称那些在道德、学问或技艺上有卓越成就的人物。
在**传统文化中,“先圣先师”是对那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人物的尊称,体现了对知识和道德的尊重。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表达对教育家、哲学家等的敬意。
这个词汇给人以庄重、尊敬的感觉,联想到的是那些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如孔子、老子等。它激发人们对知识和道德的追求,以及对先辈的敬仰。
在学术研究中,我常常会引用“先圣先师”的概念来表达对前人学术贡献的尊重和敬仰。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也常用于对老师的尊敬和感谢。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先圣先师,智慧之光,照亮千年,指引方向。”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尊称可能是“伟大的思想家”或“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先辈智慧的尊重。
“先圣先师”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对先辈的尊重,也是对知识和道德的追求的体现。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1.
【先】
(会意。据甲骨文,上面是“止”(脚),下面是“人”。意思是脚已走在人的前面。本义:前进,走在前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先,前进也。 、 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恐为操所先。
【组词】
身先士卒;争先恐后;争先
2.
【圣】
(形声。从耳,呈声。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口字。即善用耳,又会用口。本义:通达事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耳顺之谓圣。彼教所言耳根圆通亦此意。-圣,通也。 、 《管子·四时》-听信之谓圣。 、 《书·洪范》。传:“于事无不通谓之圣。”-睿作圣。 、 《诗·邶风·凯风》-母氏圣善。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组词】
圣功、 圣子、 圣意、 圣明
3.
【先】
(会意。据甲骨文,上面是“止”(脚),下面是“人”。意思是脚已走在人的前面。本义:前进,走在前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先,前进也。 、 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恐为操所先。
【组词】
身先士卒;争先恐后;争先
4.
【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 、 《书·伪泰誓》-王乃犬巡六师。 、 《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 、 《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