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19: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19:35
牵曳(qiān yè)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通过绳索或其他工具牵引、拖拉物体。基本含义是指用力拉动物体,使其移动或改变位置。
“牵曳”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牵”字古已有之,意为牵引;“曳”字亦有拖拉之意。两者结合,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牵曳”一词,其含义和用法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相对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牵曳”常与农耕社会的生活场景相关,如牛耕田时牛的牵引动作。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更多地用于描述机械或交通工具的操作。
“牵曳”一词给人以力量和努力的联想,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种沉重或束缚的感觉,尤其是在比喻性的语境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帮助朋友搬家时使用过“牵曳”这个词,描述我们如何用力拖动沉重的家具。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光牵曳着夜的裙摆,轻轻拂过静谧的湖面。”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风雪中牵曳着雪橇,耳边是风声和雪橇滑过雪地的声音,这种场景给人以坚韧和毅力的视觉与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牵曳”可以对应为“drag”或“tug”,但这些词汇更侧重于物理动作的描述,而“牵曳”在中文中有时也用于比喻意义。
“牵曳”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既可以描述具体的物理动作,也可以用于比喻情感或心理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其多重含义和用法,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1.
【牵】
(形声。从牛,“冖”象牵牛的绳,玄声。本义:牵牛)。
同本义。引申为牵拉。
【引证】
《说文》-牵,引前也。 、 《广雅》-牵,引也。 、 《周礼·宰夫》。司农注:“牲牢可牵而行者。”-飱牵。 、 《周礼·牛人》。注:“牵傍,在辕外輓牛也。人御之,居其前曰牵,居其傍曰傍。”-与其牵傍。 、 《易·夬》-牵牛悔亡。 、 《孟子·梁惠王上》-牵牛而过堂下者。 、 唐·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 、 白居易《卖炭翁》-回车叱牛牵向北。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攀草牵棘。
【组词】
牵笼、 牵红、 牵扭、 牵役、 牵拖、 牵拉
2.
【曳】
(会意。从申,从丿,丿(yì)亦声。申,伸展。本义:拖,牵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臾曳:束缚捽摔之意。-曳,臾曳也。 、 《礼记·曲礼》-车轮曳踵。 、 《仪礼·士相见礼》。注:“古文作抽。”-武举前曳踵。 、 《楚辞·怨思》。注:“引也。”-曳彗星之皓旰兮。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曳笏却立。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负箧曳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曳屋许许声。(曳屋,指众人把被火烧着的房子拉倒。许许声,指拉倒房子时众人一齐用力的呼哧声。)
【组词】
弃甲曳兵;曳尾泥涂、 曳步、 曳脚慢坡(斜坡):曳布拖麻(曳布披麻披麻带孝、 曳开、 曳兵弃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