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40: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40:47
“不辞”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不拒绝或不推辞。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愿意承担某项任务或责任,即使这项任务可能很困难或不受欢迎。
在文学作品中,“不辞”常用来描绘英雄或高尚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表达某人愿意帮助他人,即使这可能给自己带来不便。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它可能用来描述某人愿意承担重大责任或决策。
“不辞”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诗经》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有所扩展,但基本概念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不辞”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义”联系在一起,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
“不辞”给人以积极、勇敢和无私的情感联想。它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勇于承担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总是不辞辛劳地帮助学生,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我。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不辞”来表达一种坚定和奉献的情感:
在风雨中,我不辞前行,
只为那一线光明。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风雨中坚定前行,背景音乐是鼓舞人心的旋律,这可以很好地体现“不辞”的精神。
在英语中,“不辞”可以对应为“not decline”或“not shirk”,但其文化内涵和情感联想可能有所不同。
“不辞”是一个充满力量和积极意义的词汇,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中起到重要作用,也在文化和个人价值观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学*和使用“不辞”,我更加理解了责任和奉献的重要性。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