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37: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37:16
“流芳遗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留下好名声或坏名声”。其中,“流芳”指的是留下好名声,“遗臭”则是留下坏名声。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在文学作品中,“流芳遗臭”常用于评价历史人物或**,强调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讨论某人的行为或决策,表达对其后果的看法。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用于分析和评价个人或集体行为的社会影响。
“流芳遗臭”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人物评价的传统观念,强调个人行为对后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领域,成为评价个人或影响力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流芳遗臭”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个人品德和行为后果的重视。这个成语强调了个人行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评价,是中华文化中对个人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一种体现。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历史和道德的沉重感,让人联想到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和**。它激发了对个人行为后果的深思,以及对历史评价的敬畏。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听到长辈用“流芳遗臭”来教育年轻人要注重自己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会影响到自己的名声和后世的评价。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流芳百世,英名永存;****,恶行难掩。”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历史人物站在时间的长河中,他的行为如同涟漪,扩散开来,影响着后世。这种视觉联想强化了“流芳遗臭”的深远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ve on in infamy or fame”,强调个人行为在历史中的持久影响。
“流芳遗臭”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个人行为对后世的影响,是中华文化中对个人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要表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和社会,以及个人行为的社会责任。
叹息知人真未易,~尽书生。
1.
【流】
(会意。本义:水流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公刘》-观其流泉。 、 《文选·马融·长笛赋》-顄淡滂流。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血流殷地。 、 《乐府诗集·林兰诗》-黄河流水。 、 唐·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自此回。 、 唐·张志和《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
2.
【芳】
(形声。从艸,方声。本义:花草)。
同本义。
【引证】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
【组词】
芳芷、 芳苓、 芳草
3.
【遗】
(形声。从辵(chuò),贵声。本义:遗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遗,亡也。 、 《释言》-遗,离也。 、 《易·泰》-不遐遗。 、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君惟不遗德刑。 、 《列子·说符》。注:“弃也。”-得人遗契者。 、 汉·贾谊《过秦论》-亡矢遗镞。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行若遗。
【组词】
遗簪坠屡、 遗佚、 遗逸、 遗宝、 遗简
4.
【臭】
气味的总称。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通于鼻者谓之臭。臭者,气也。 、 《书·盘庚》。疏:“古者,香气、秽气皆名为臭。”-无起秽以自臭。 、 《红楼梦》-薋葹妒其臭,茞芟兰竟被芟。 、 《诗·大雅·文王》。郑玄笺:“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 《孟子》-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
【组词】
乳臭;臭味、 臭败
“嗅”的古字。用鼻子辨别气味。
【引证】
《荀子·荣辱》-彼臭之而无嗛于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