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48: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48:45
功成骨枯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功业成就了,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甚至到了骨枯的地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成就某项事业,所付出的牺牲极其惨重,甚至到了生命消逝的程度。
在文学作品中,功成骨枯 常用来描绘那些为了国家、民族或个人理想而不惜一切代价的英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为了成功付出了极大的个人牺牲。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军事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分析某些历史**或战役的代价。
同义词:牺牲巨大、代价惨重、血本无归 反义词: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唾手可得
功成骨枯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功业与牺牲关系的深刻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语境中,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或政治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功成骨枯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舍生取义”精神,即为了更高的道德或社会目标,个人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在的历史和文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个成语给人以沉重和悲壮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那些为了理想和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的英雄形象。它提醒我们,成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牺牲。
在个人生活中,功成骨枯 可以用来反思那些为了追求个人目标而牺牲健康、家庭或个人幸福的行为。它是一个提醒我们平衡追求与牺牲的重要性的警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功成骨枯,英雄泪,江山如画,血染的风采。”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场或英雄牺牲的画面,音乐上可以选择悲壮的交响乐,增强这种牺牲和成就的对比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意味着虽然强大,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功成骨枯 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成功与牺牲之间的关系,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时也要考虑到可能的代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增强语言的深度和力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而今又孳孳然以奖励资本家为务,至不惜牺牲他部分人利益以为殉,~,在所不计。
1.
【功】
(会意。从力,工声。“工”亦兼表字义,表示用力从事工作。本义:功绩,功业;功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功,以劳定国也。 、 《周礼·司勋》-国功曰功。 、 《史记·项羽本纪》-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 《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战国策·赵策》-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组词】
功誉、 功行、 功化、 功成名就
2.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
3.
【骨】
尚未开放的花朵。
表示声、形、动作。
【组词】
骨都都、 骨骨农农、 骨辘辘
4.
【枯】
(形声。从木,古声。本义:枯槁,草木干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枯,槁木也。 、 《礼记·月令》-草木蚤枯。 、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唐·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 、 《资治通鉴》-载燥荻枯柴。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菀枯顷刻。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八月禾未枯。
【组词】
枯荣、 枯凋、 枯索、 枯梧、 枯鱼、 枯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