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49: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49:03
界桩:界桩是指用于标示边界位置的固定标志物,通常由木材、石材、金属或其他耐久材料制成,用于明确划分土地、国家、行政区或其他类型区域的界限。
界桩一词源于古代对土地边界的标记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材料和形式有所变化,但基本功能保持不变。
在许多文化中,界桩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着领土的完整和社区的团结。在一些社会中,界桩的设立和维护是社区活动的一部分。
界桩可能引发对归属感、安全感和边界的思考。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边界冲突或和平共处的愿望。
在个人经历中,界桩可能与童年时在祖父母家附近的土地探险有关,那些界桩标记了我们的游戏区域。
在诗歌中,界桩可以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
界桩静立,岁月无声, 见证了过往的风霜雨雪。
界桩可能让人联想到乡村的宁静景象,或是风吹过界桩时发出的轻微声响。
在不同文化中,界桩的功能和象征意义相似,但其具体形式和材料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界桩可能雕刻有特定的图案或文字。
界桩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专业领域中具有实际意义,也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象征性的角色。它提醒我们界限的存在,同时也激发我们对归属和边界的思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界桩是一个多面性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选择和表达方式。
1.
【界】
(会意。从田,介声。本义:边垂,边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田畔也。-界,境也。 、 《尔雅》-界,垂也。 、 《急就篇·顷町界亩》颜注-田边谓之界。 、 《墨子·号令》-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 、 《韩非子·五蠹》-去门十里以为界。 、 《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战国策·燕策》-至燕南界。 、 《史记·魏公子列传》-迎公子于界。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境界危恶。
【组词】
界分、 界约、 界贼、 界至
2.
【桩】
(形声。从木庄声。舂(chōng)。本义:桩子,打入地中以固基础的木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樁,橛杙也。 、 唐·李白《大猎赋》-下整高颓,深平险谷,摆桩栝,开林丛。
【组词】
船桩;桥桩;短树桩;铁桩;水泥桩;桩歌、 桩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