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0:14: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14:45
殡殓(bìn liàn)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殡”和“殓”。其中,“殡”指的是将死者安置在棺材中,准备安葬的过程;“殓”则是指为死者穿衣、化妆、放入棺材等处理遗体的仪式。因此,“殡殓”合起来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一系列仪式和活动,包括清洗、穿衣、化妆、入殓等,为死者送行,准备安葬。
“殡”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原意为停柩待葬;“殓”字则来源于“敛”,意为收集、收敛,后特指为死者穿衣入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合并使用,形成了“殡殓”这一专门指代遗体处理仪式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殡殓”仪式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尊重,也是生者表达哀思和缅怀的重要方式。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殡殓的具体俗和仪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都是围绕尊重和纪念逝者。
提到“殡殓”,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悲伤、庄重和肃穆的氛围。这个词汇唤起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哀伤,因为它直接关联到生命的终结和亲人的离别。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经历过亲人的离世,可能会直接参与到“殡殓”仪式中,这段经历会让人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以及对逝者的无尽思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低垂,星辰黯淡,殡殓的烛光摇曳,照亮了逝者的归途。”
在不同文化中,“殡殓”对应的词汇和仪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西方文化中可能使用“funeral”和“burial”,而印度文化中则有独特的火葬仪式。尽管具体形式不同,但核心都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
“殡殓”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着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也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终结的共同情感和文化表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刻地体会和表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1.
【殡】
(形声。从歹,宾声。“歹”,本作“歺”,音è,隶变以后成为“歹”。汉字部首之一。从“歹”的字多与死、坏或不吉祥等义有关。本义:停柩待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殡,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 、 《论语·乡党》-于我殡。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 、 《北史·高丽传》-死者殡在屋内。
【组词】
殡宫、 殡阶、 殡棺
2.
【殓】
(形声。字本作“敛”。从歹,佥(q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装殓。给尸体穿衣下棺) 同本义。
【引证】
《广韵》-殓,殡殓。 、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殓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死者厚棺殓。 、 清·袁枚《祭妹文》-今予殓汝葬汝。
【组词】
大殓、 殡殓、 成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