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49: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49:03
词汇“界方”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以下是对“界方”这一词汇的分析:
“界方”字面意思是指界限或边界的地方。在古代文献中,它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区域的边界或界限。
由于“界方”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献中,它可能出现在描述地理或行政区划的文本中。
由于“界方”的使用频率极低,很难找到具体的例句。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出现类似于“此地乃两国之界方”这样的表述。
“界方”的词源可能与古代对地理空间的认知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因为不再适应现代语言的表达需求而逐渐被边缘化。
在古代**,地理和行政区划的概念非常重要,因此“界方”可能在描述这些概念时被使用。然而,随着现代行政区划和地理概念的标准化,这个词汇的使用场景大大减少。
由于“界方”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不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或联想。它更多地与地理和行政概念相关联。
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界方”这个词汇。它更多地出现在学术或历史研究中。
由于“界方”的特殊性,它可以被用于创造性地描述一些独特的地理或心理界限,例如在诗歌或故事中描绘一个神秘的、未被探索的边界。
“界方”可能让人联想到地图上的边界线,或者是自然景观中的分界线,如山脉或河流。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界方”的词汇,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历史特定性。
“界方”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非常有限。了解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地理和行政概念,但在日常交流中并不实用。在学*语言时,了解这类词汇可以增加我们对语言多样性和历史深度的认识。
1.
【界】
(会意。从田,介声。本义:边垂,边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田畔也。-界,境也。 、 《尔雅》-界,垂也。 、 《急就篇·顷町界亩》颜注-田边谓之界。 、 《墨子·号令》-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 、 《韩非子·五蠹》-去门十里以为界。 、 《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战国策·燕策》-至燕南界。 、 《史记·魏公子列传》-迎公子于界。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境界危恶。
【组词】
界分、 界约、 界贼、 界至
2.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