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8: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8:39
发声:字面意思是指发出声音,通常指通过喉咙、声带或其他发声器官产生声音的行为。基本含义包括说话、唱歌、呼喊等。
“发声”一词源于古汉语,由“发”和“声”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诗经》中的“发声以咏”。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含义和用法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在社会文化中,“发声”常与表达权利、**等概念相关联。在某些社会中,鼓励人们发声以争取权益。
“发声”给人以勇敢、坦诚的情感联想。它鼓励人们表达真实的自我,尤其是在面对困难或不公时。
在团队项目中,我曾遇到意见分歧,通过勇敢发声,我得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促成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诗歌中,“发声”可以这样使用:
在沉默的海洋中,
我选择发声,
用声音划破寂静,
唤醒沉睡的心灵。
想象一个演讲者在舞台上发声,观众聚精会神地聆听,这种场景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象征着力量和影响力。
在英语中,“发声”可以对应为“voice”或“speak out”。在不同文化中,鼓励发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可能有所不同。
“发声”不仅是语言行为,更是表达自我、参与社会的重要方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和运用“发声”这一词汇,有助于提升沟通能力和自我表达的勇气。
1.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