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04: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04:31
公倍数是指两个或多个整数共有的倍数。例如,和8的公倍数包括24、48等,因为这些数既是的倍数也是8的倍数。
公倍数这个词汇源自数学术语,其构成由“公”(共同的)和“倍数”(一个数的整数倍)组成。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这个概念一直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部分。
在数学教育中,公倍数的概念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在社会中,数学知识和技能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工程、经济等领域。
对于数学爱好者来说,公倍数的概念可能带来一种逻辑和秩序的美感。对于一些人来说,数学可能是一种挑战,公倍数的概念可能带来一些困惑或挫败感。
在日常生活中,公倍数的概念可能不常直接应用,但在规划时间表、安排周期性活动时,理解公倍数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管理时间和资源。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数字的花园里, 公倍数轻轻地绽放, 它们是共同的梦想, 在数学的天空中飞翔。
在不同语言中,公倍数的概念通常都有对应的词汇,例如在英语中是“common multiple”。尽管词汇不同,但概念和应用是普遍的。
公倍数作为数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直接提及,但它在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理解和掌握公倍数的概念,对于个人的数学学*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倍】
(形声。从人,(tǒu)声。本义:通“背”。反;背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倍,反也。 、 《周髀算经下》-倍正南方。 、 《史记·淮阴侯传》-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3.
【数】
数目;数量。
【引证】
《战国策·赵策》-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组词】
报数、 数计、 数珠儿、 可被2除尽的数;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或复数;基数;单数;复数
道数,方法。
【引证】
《商君书》-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