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59: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59:42
公例 一词在中文中的字面意思是“公共的规则”或“普遍适用的原则”。它通常指的是在社会、法律、科学或其他领域中被广泛接受和遵循的规则或原则。
公例 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公”(公共的)和“例”(规则、例子)组成。在古代汉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更多地使用“公法”或“公理”等词汇。随着语言的发展,公例逐渐成为一个常用的词汇,特别是在描述普遍适用的规则时。
在**文化中,公例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礼”和“义”相联系,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公例更多地体现在法律和道德规范中,强调公平和正义。
公例 一词给人以秩序、规范和正义的联想。它让人想到社会和谐和有序的状态,同时也可能引发对不公平和特权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公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基础。例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让座给需要的人,是体现公例的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将公例融入对社会秩序的赞美:
公例如织,秩序井然, 人间和谐,共谱华章。
公例 可能让人联想到整齐的队列、有序的城市规划或庄严的法律文书。在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法庭的宣判声或学校的铃声。
在英语中,公例 可以对应为“general rule”或“common practice”。在不同文化中,公例的概念都强调普遍性和适用性,但在具体表达和侧重点上可能有所不同。
公例 是一个重要的词汇,它强调了社会秩序和规范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公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活动,维护社会和谐。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例】
(形声。从人,列声。本义:比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礼记服问:上附下附,列也。公别比例之义。古只作列,此字后出。-例,比也。 、 元·刘壎《隐居通议·欧阳公》-举此以例其余。
【组词】
溯古例今;以此例比
类;列。
【引证】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组词】
不在此例;例及、 例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