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47: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47:05
词汇“沐濯”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沐”和“濯”。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沐濯”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沐濯”字面意思是指洗涤、清洗,特别是指洗澡或洗头。在古代汉语中,“沐”特指洗头发,“濯”则指洗身体或衣物。
“沐”和“濯”都是古代汉语词汇,源自古代的生活*惯和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汇逐渐合并,形成了“沐濯”这一复合词,用以描述更为全面的清洁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沐濯不仅仅是身体清洁的行为,还象征着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更新。在一些或哲学体系中,沐濯被视为一种仪式,用以准备进入某种精神状态或参与重要活动。
“沐濯”这个词给人一种清新、洁净的感觉,让人联想到清晨的露水、清澈的溪流和宁静的早晨。它唤起一种宁静和放松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描述一个特别放松的洗澡体验时使用“沐濯”,以表达那种身心都被彻底清洁和放松的感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沐濯”:
晨曦微露,我沐濯于清泉之畔,
心灵如镜,映照着天边的云彩。
想象一个人在清晨的溪流边沐濯,水声潺潺,鸟鸣啾啾,这种场景带来一种宁静和和谐的视觉与听觉体验。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英语中的“bathe”或“wash”,但它们没有“沐濯”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和哲学意义。
“沐濯”这个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清洁行为的描述,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联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美感。
1.
【沐】
(形声。从水,木声。本义:洗头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沐,濯发也。 、 《诗·小雅·采绿》-予发曲局,薄言归沫。 、 《周礼·宫人》-共王之沐浴。 、 《左传》-沐则心覆。 、 《公羊传·隐公八年》-诸侯皆有汤沐之邑也。 、 《礼记·檀弓》-夫子助之沫椁。 、 《论衡·讥日》-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皆去一形之垢,其实等也。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组词】
沐发、 沐澡、 沐濯、 沐芳、 沐巾、 沐盆、 栉风沐雨
2.
【濯】
(形声。从水,翟(dí)声。本义:洗)。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濯,洒也。 、 《仪礼·特牲礼》。注:“溉也。”-视壶濯及豆笾。 、 《国语·周语》。注:“洗也。”-王乃淳濯飨醴。 、 《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诗·大雅·泂酌》-可以濯罍。 、 韩愈《石鼓歌》-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 宋·周敦颐《爱莲说》-濯清莲而不妖。(清莲,清净的水。妖:妖艳,妖媚。)
【组词】
濯缨、 濯磨、 濯足、 濯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