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2:38: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2:38:16
烦躁:指心情不安定,感到不耐烦或焦虑的状态。这种情绪通常伴随着想要摆脱某种不舒服或不愉快情境的强烈愿望。
烦躁一词源自汉语,由“烦”和“躁”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烦”指烦恼,“躁”指急躁,两者结合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烦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不安定情绪的常用词汇。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增大,烦躁成为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在某些文化中,表达烦躁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不成熟,而在其他文化中,这可能被认为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烦躁这个词常常让我联想到炎热的夏日午后,空气中弥漫着无法逃避的热浪,让人感到无法平静。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我的决策和行为,使我更加冲动或不耐烦。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因为长时间的等待而感到烦躁。那是在一个拥挤的火车站,我等待了超过预定时间两小时的车次,周围的人群和嘈杂声让我感到极度不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烦躁”:
烦躁如夏日的蝉鸣,
在心头回响,无法平息。
每一声呼唤,都是对安宁的渴望,
在喧嚣中寻找一丝宁静。
烦躁可能让人联想到快速跳动的脉搏声,或是不断重复的噪音,如电钻的声音或持续的警报声。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混乱的场景,如拥挤的市场或繁忙的交通。
在英语中,“烦躁”可以对应为“irritable”或“agitated”。在不同的文化中,表达烦躁的方式和接受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东方文化中,保持冷静和耐心被视为美德,而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情绪可能更为常见。
通过对“烦躁”的深入学习,我更加理解了这一情绪状态的复杂性和它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了解其同义词和反义词有助于我在不同情境下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此外,认识到烦躁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和接受程度,也增强了我对跨文化沟通的理解。
1.
【烦】
(会意。从页(xié),从火。从“页”表示与头部有关;从“火”,表示发烧。本义:头痛发烧)。
烦躁,烦闷。
【引证】
《说文》-烦,热头痛也。 、 《素问·生气通天论》。注:“谓烦躁。”-烦则喘喝。 、 《淮南子·精神》。按,旱热也。-烦气为虫。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 、 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烦,愁苦。) 、 《左传·昭公元年》-至于烦乃止也已,无以生疾。
【组词】
心烦、 烦积、 烦困、 烦怨
2.
【躁】
(形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躁。-躁,疾也。 、 《考工记·矢人》。按,今字作躁。-羽杀则躁。 、 《管子·心术》-躁者不静。 、 《易·说卦》-巽为躁卦。 、 、 《礼记·月令》。注:“动也。”-处必掩身毋躁。 、 《礼记·内则》。注:“举动急疾。”-狗赤股而躁。 、 《论语》。郑注:“不安静也。”-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 《韩非子·喻老》-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组词】
躁暴、 躁妄、 躁忿、 躁扰、 躁静、 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