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4: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4:44
“不耐烦”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一个人在面对等待、拖延或重复性任务时感到的急躁、焦虑或不满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通常是由于期望事情能够迅速发生或解决,而现实情况未能满足这种期望所引起的。
“不耐烦”由“不”和“耐烦”组成。“耐烦”意为忍受烦扰,而“不”作为否定前缀,结合起来表示不能忍受烦扰。这个词在中文中的使用历史悠久,但其具体起源难以追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也在增加。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于效率和即时满足的需求增加,“不耐烦”这一情绪状态变得更加普遍。在某些文化中,表现出不耐烦可能被视为缺乏礼貌或自制力,而在其他文化中,这可能被视为对效率的追求。
“不耐烦”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绪,让人联想到紧张、焦虑和不满。这种情绪可能影响个人的行为和决策,导致冲动或不理智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时会因为等待或重复性任务感到不耐烦。例如,在排队等候服务时,如果等待时间过长,我可能会感到不耐烦,希望事情能够更快解决。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时间的沙漏缓缓流淌,/ 不耐烦的心跳加速跳动,/ 渴望那一瞬的解脱,/ 却只能在等待中煎熬。”
在英语中,“impatient”是对应的词汇,同样描述了急躁和不耐烦的情绪。不同文化对于表现出不耐烦的接受程度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这种情绪状态在大多数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不耐烦”是一个描述人类情绪状态的重要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和识别这种情绪不仅有助于个人情绪管理,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人和改善人际关系。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一词汇的用法和含义是非常重要的。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耐】
(会意。从而,从寸。而亦声。“而”指面颊,“寸”指法度,刑法。在面颊上施刑罚,指剃须。字本作“耏”。从而,从彡。本义:古时一种剃掉胡须两年的刑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不剃发也。-耏,罪不至耏也。 、 《汉书·高帝纪》。应劭注:“轻罪不至于耏,完其耏鬓。故曰耏。”-耏以上请之。 、 《后汉书·高帝纪》。注:“耐,轻刑之名。一岁刑为罚作,二岁刑以上为耐。”-耐罪亡命。 、 《后汉书·章帝纪》注-耏,多须貌。 、 《睡虎地秦墓竹简》-从事有亡,卒岁得,可论?耐。
【组词】
耐罪
3.
【烦】
(会意。从页(xié),从火。从“页”表示与头部有关;从“火”,表示发烧。本义:头痛发烧)。
烦躁,烦闷。
【引证】
《说文》-烦,热头痛也。 、 《素问·生气通天论》。注:“谓烦躁。”-烦则喘喝。 、 《淮南子·精神》。按,旱热也。-烦气为虫。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 、 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烦,愁苦。) 、 《左传·昭公元年》-至于烦乃止也已,无以生疾。
【组词】
心烦、 烦积、 烦困、 烦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