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3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35:22
词汇“共奉”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共奉”可以理解为共同供奉或共同尊奉的意思。这个词汇可能源自于古代汉语,用于描述多人共同尊敬或供奉某人或某物的行为。
“共奉”的字面意思是指多人共同供奉或尊奉某人或某物。
由于“共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语境中很少出现。在古代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词汇,用于描述多人共同尊敬或供奉神明、祖先或重要人物的行为。
“共奉”可能源自古代汉语,用于描述多人共同的行为。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汇可能逐渐被更常用的词汇所替代,因此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
在古代社会,共同供奉神明或祖先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体现了人们对神明或祖先的尊敬和依赖。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常见,但在某些传统文化或**活动中仍然存在。
“共奉”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社会的**仪式或家族活动,给人一种庄重、神圣的感觉。
由于“共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这个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共奉”来表达对某人或某物的共同尊敬:
山川共奉神明,
岁月流转,敬意不减。
由于“共奉”这个词汇与古代**仪式相关,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祭祀的场景,如焚香、跪拜等,这些场景可能会通过视觉和听觉给人带来一种庄重和神圣的感觉。
在不同文化中,共同供奉或尊奉的行为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中,信徒们会共同供奉神像或圣物,这种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共奉”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共同尊敬和供奉的行为。了解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仪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些不常用但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增加表达的多样性。
1.
【共】
(会意。从廿。本义:同)。
共享,共用或共有。
【引证】
《说文》-共,同也。 、 《书·盘庚》-惟喜康共。 、 《礼记·内则》。注:“犹皆也。”-共帅时。 、 《庄子·庚桑楚》。崔注:“壹也。”-共其德也。 、 《列子·说符》。注:“同也。”-臣有所与与。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 、 《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组词】
共名、 共少、 共主、 共害
2.
【奉】
(会意。小篆字形,从手,从収(gǒng,双手),最上面像一串玉或树盖子。是用手捧物的意思。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 同: 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奉,承也。 、 《礼记·檀弓下》-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 《汉书·蒯通传》-常山王奉头鼠窜。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愿奉璧往使。 、 《战国策·燕策》-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组词】
奉书;奉地图;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