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0:23: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0:23:57
“共商国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共同商议国家大事。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集体智慧和共同决策的重要性,通常用于描述国家领导人或政府机构在处理重大国家事务时,通过集体讨论和协商来达成决策的过程。
在文学作品中,“共商国是”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强调领导层的智慧和民主决策。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赞扬某个团体或组织的决策过程是开放和民主的。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公共管理,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和讨论政府决策机制的有效性。
“共商国是”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强调集体决策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方式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社会中,它更多地被用来强调民主和参与式的决策过程。
在中国文化中,“共商国是”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和”与“共”的理念,即通过和谐与合作来达到共同的目标。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被用来强调民主政治和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和谐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开放的讨论和集体智慧的力量。它鼓励人们通过合作和协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单方面的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参与社区项目时体验到“共商国是”的重要性。通过集体讨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观点,最终达成共识,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月光下,我们共商国是,每一颗星辰都是我们的见证。”
想象一个会议室,灯光柔和,人们围坐在一起,低声讨论,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共商国是”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或“group deliberation”,虽然这些表达没有成语的韵味,但传达了相似的集体决策的概念。
“共商国是”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集体智慧和民主决策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和谐与合作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重大决策时,应当倾听多方意见,通过集体讨论来达成最佳解决方案。
愿相国与诸侯士大夫共商国是。
1.
【共】
(会意。从廿。本义:同)。
共享,共用或共有。
【引证】
《说文》-共,同也。 、 《书·盘庚》-惟喜康共。 、 《礼记·内则》。注:“犹皆也。”-共帅时。 、 《庄子·庚桑楚》。崔注:“壹也。”-共其德也。 、 《列子·说符》。注:“同也。”-臣有所与与。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 、 《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组词】
共名、 共少、 共主、 共害
2.
【商】
(会意。从阩,章省声。本义:计算,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汉律志云:商之言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商,从外知内也。 、 《广雅》-商,度也。 、 《汉书·赵充国传》-虏必商军进退,稍引去。
【组词】
商略、 商算、 商度、 商羊、 商谜、 商功
3.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4.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