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0:4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0:42:12
次要矛盾 是一个哲学和社会学词汇,指的是在复杂的社会现象或问题中,相对于主要矛盾而言不那么突出或不那么重要的矛盾。主要矛盾通常是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而次要矛盾则是在主要矛盾得到解决或缓和后才会凸显出来的问题。
在文学中,次要矛盾可能被用来描述故事情节中的次要冲突,这些冲突虽然不直接影响故事的主线,但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和深度。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词来指代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或争执,这些通常不会对大局产生重大影响。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次要矛盾的概念被用来分析社会结构和动态,帮助理解社会变革的复杂性。
次要矛盾这个词汇源自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列宁和*的著作中对社会矛盾的分析。在*,在其著作《矛盾论》中详细阐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概念,这一理论对**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化中,次要矛盾的概念与“大局为重”的观念相辅相成,强调在处理问题时应优先考虑主要矛盾,以确保整体的稳定和发展。
次要矛盾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个人生活中的小摩擦,它提醒我们在关注大问题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那些可能积累成大问题的小矛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次要矛盾,比如家庭成员间的小争执或是工作中的小摩擦。学会区分和妥善处理这些次要矛盾,有助于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
在创作中,可以将次要矛盾作为故事的背景或次要情节,通过展现这些矛盾如何影响人物和故事发展,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深度。
通过视觉艺术,如绘画或摄影,可以表现次要矛盾的微妙和复杂性。在音乐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旋律和节奏来象征主要和次要矛盾的交织和冲突。
在不同文化中,虽然不一定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都有类似的观念来区分和处理不同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次要矛盾的概念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有层次和优先级,这不仅在社会学和政治学中有重要应用,在个人生活和创作中也是一个有用的思维工具。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1.
【次】
(形声。从欠,二声。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
同本义。
【引证】
《礼记·檀弓上》注-次,舍也。 、 《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次于鱼陵。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泰伯素服郊次。 、 《书·泰誓中》-王次于河朔。
2.
【要】
要点,纲要。
【引证】
《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 《商君书》-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
【组词】
纪要、 扼要、 要谛、 要窍、 要归、 要本、 要端、 要令、 要义、 要机
计数的簿书。
【引证】
《周礼》。郑玄注:“要者,簿书也。考,谓考较其功。”-大役与虑,事属其植。受其要,以待考而赏诛。
【组词】
要会
3.
【矛】
(象形。金文字形,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本义:长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矛者,刺兵也,其饰县毛羽,兵车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又有夷矛者,长二丈四尺,兵车所不建,不常用。-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 、 《诗·郑风·清人》-二矛重英。 、 、 《诗·秦风·无衣》-脩我戈矛。 、 《礼记·曲礼》-进矛戟者。 、 《周书·王会》-操戈执矛。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矛若林立。
【组词】
矛戈、 矛弧、 矛子、 矛戟、 矛叉、 矛舛、 矛戟
4.
【盾】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象盾形,下面是“目”,表示以盾蔽目(身体)。本义:盾牌)。
同本义。
【引证】
《周礼·司兵》。注:“干橹之属。司戈盾、及舍设藩盾。”-掌五兵五盾。
【组词】
盾威、 盾矛、 盾橹、 盾鼻、 盾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