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31: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31:00
土籍:这个词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的出生地或祖籍,即其家族或个人在历史上长期居住的地方。在**,土籍往往与户籍制度相关,指的是一个人在法律上的注册地,与其出生地或家族历史紧密相关。
在文学中,土籍可能被用来强调人物的身份认同或归属感,如“他虽然在外地工作多年,但内心始终是那个小村庄的土籍人。”在口语中,土籍可能简单地指代一个人的家乡,如“他是我们这里的土籍,从小就在这儿长大。”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法律或行政管理中,土籍可能特指户籍登记地。
同义词:祖籍、家乡、故乡 反义词:外籍、外地
“土籍”一词源于**古代的户籍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为个人或家族的注册地。在现代,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土籍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尤其是在户籍制度的改革中。
在*,土籍与户籍制度紧密相关,这影响了个人的教育、就业和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土籍也常常与地方文化、俗和语言联系在一起,是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许多人来说,土籍可能唤起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如乡愁、归属感和安全感。它也可能引发对传统和根源的思考,以及对个人身份和历史的探索。
个人经历中,土籍可能体现在对家乡的怀念,或是对家族历史的探索。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土籍而选择回到家乡工作,或是通过研究家族历史来了解自己的根源。
在诗歌中,土籍可以被用来表达对家乡的深情:
故乡的土籍,是我心灵的港湾, 无论风雨,无论远行, 那片土地,永远是我灵魂的归宿。
土籍可能让人联想到家乡的风景、方言和传统音乐。例如,一幅描绘家乡田园风光的画作,或是家乡特有的民间音乐,都能唤起对土籍的深刻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被称为“祖籍”或“出生地”,但在具体的法律和社会制度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国家,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而不受户籍制度的限制。
土籍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涉及个人的身份认同,还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紧密相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土籍这一概念,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籍】
(形声。从竹,耤(jí)声。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本义:登记册,户口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籍,簿书也。 、 《周礼·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 、 《周礼·小行人》。注:“名位尊卑之书。”-掌邦国宾客之体籍。 、 《左传·成公二年》-非礼也勿籍。 、 诸葛亮《论游户自实》-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 明·顾炎武《复庵记》-宫观之籍。
【组词】
籍口、 籍戎、 籍地、 削籍、 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