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09: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09:01
词汇“指谏”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指”和“谏”。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指谏”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指谏”的字面意思是指出并劝谏。其中,“指”意味着指出、指示,而“谏”则是劝谏、规劝的意思。结合起来,“指谏”指的是明确指出某人的错误或不当行为,并提出改正的建议或劝告。
“指谏”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和历史语境中仍然保留其原有的意义和用法。
在**传统文化中,“指谏”体现了忠诚和责任感,是臣子对君主、下属对上司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行为被视为对国家和集体利益的维护。
“指谏”这个词给人一种正直和勇敢的联想,因为它涉及到对权威的挑战和对错误的指出。这种行为往往需要勇气和智慧,因此在情感上可能会引起尊敬和赞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经常使用“指谏”这个词,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需要对朋友或同事的不当行为进行劝告或建议,这时候“指谏”的精神是适用的。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指谏”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评和对正义的追求:
在黑暗中指谏光明,
在沉默中呼唤真理。
“指谏”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宫廷中,臣子跪地向君主进言的场景,这种场景在历史剧中经常出现,带有一定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admonish”或“rebuke”,它们也有指出错误并劝告的含义,但在语境和用法上可能有所不同。
“指谏”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使用,但它所代表的忠诚、勇气和责任感是永恒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并在适当的时候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意义。
1.
【指】
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
【引证】
《说文》-指,手指也。 、 《庄子·骈拇》-骈拇枝指。 、 《荀子·儒效》-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指如削葱根。 、 唐·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以指叩门。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组词】
指下、 伸手不见五指;屈指可数;指甲,指爪、 指尺、 指掌、 指语
足指也叫做指。
【引证】
《史记·高祖本纪》-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2.
【谏】
(形声。从言,柬声。本义:直言规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谏,证也。 、 《楚辞·七谏序》-谏者,正也。 、 周礼·司谏》注-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 、 《周礼·保氏》。注:“以礼义正之。”-掌谏五恶。 、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三谏不从。 、 《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 、 《周礼·地官》-保氏常谏王恶。 、 《战国策·赵策》-大臣强谏。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 、 诸葛亮《出师表》-忠谏之路。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为拒谏。
【组词】
谏阻纳质、 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