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47: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47:13
“乡贯”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籍贯或出生地,即个人所属的乡村或地区。这个词汇强调了个人与其出生地之间的联系,通常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中。
“乡贯”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其中“乡”指的是乡村,而“贯”原意为穿连,引申为归属。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籍贯,因为它关系到身份和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乡贯”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正式场合仍被保留。
在**传统文化中,乡贯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不仅代表了个人的出身,也与家族荣誉、地域文化紧密相关。在某些传统观念中,乡贯甚至影响个人的婚姻选择和社会地位。
提到“乡贯”,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深深的归属感和对家乡的怀念。这个词唤起了对故乡风景、人情和传统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可能带来对过去时光的感慨。
在我的生活中,填写各种表格时经常会遇到“籍贯”一栏,这时我就会用到“乡贯”的概念。它让我意识到,无论走到哪里,我的出生地都是我身份的一部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乡贯”:
月光洒满乡贯的小径,
童年的笑声回荡在耳边。
那片熟悉的田野,
是我永远的牵挂。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宁静的乡村,夕阳下的田野,远处传来牧童的笛声。这样的场景与“乡贯”紧密相连,唤起一种宁静和怀旧的情感。
在英语中,“乡贯”可以对应为“hometown”或“birthplace”,但这些词汇在英语中更多强调的是个人情感上的联系,而不像“乡贯”那样带有浓厚的文化和历史色彩。
通过对“乡贯”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汉语中的丰富内涵和文化意义。这个词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乡贯”可以增强文本的深度和情感色彩。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贯】
(会意。从毌(guàn),从贝(表示与钱财有关)。“毌”是贯穿之贯,象穿物之形。本义:穿钱的绳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贯,钱贝之贯也。 、 《汉书》-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挍。 、 唐·白居易《伤宅》-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 《诗·小雅·何人斯》-反尔如贯。
【组词】
贯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