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0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01:42
词汇“[厮隶]”是一个较为古老且不常用的汉语词汇,其深入学*和分析如下:
“厮隶”的字面意思是指古代的奴隶或仆人,通常指地位低下、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在古代社会,厮隶往往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群,他们没有自由,被视为财产的一部分。
“厮隶”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厮”字有仆役之意,“隶”字则指奴隶。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制度逐渐消失,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也大大降低。
在古代**,厮隶制度是社会阶级分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厮隶的存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重要窗口。
提到“厮隶”,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社会的残酷和不公,以及那些被剥夺自由和尊严的人们。这个词汇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色彩。
在现代社会,“厮隶”一词几乎不再使用,但在讨论历史话题或阅读古代文献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在创作中,可以将“厮隶”一词用于描绘古代场景或塑造特定角色,以增强作品的历史感和文化深度。
结合古代服饰、劳动场景的图片,或是古代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厮隶”一词所代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其他文化中,如古罗马的奴隶制度,也有类似的概念和词汇,如“奴隶”(slave),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有着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
“厮隶”一词虽然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和人类历史的一部分。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类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高文化素养。
1.
【厮】
(从广,斯声。广(yǎn),就山崖作成的房子。厂(hǎn)山石之崖。“斯”也有表义作用。《汉书·严助传》“厮舆之卒”。颜师古注:“厮,析薪者。”“斯、析”都有“劈开”义。本义:古代干粗活的男性奴隶或仆役;服杂役者)。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苏秦传》。正义:“谓炊烹供养杂役。”-厮徒十万。 、 《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厮舆之卒。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 、 《战国策·韩策》-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在其中矣。
2.
【隶】
(隶:又樆尾会意。本义:逮、捕、追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隶,及也,从又从尾省,又持尾者从后及之也。